IT 廠商對企業數碼化轉型推崇備至,不少更身先士卒以集團內部成功轉型為實例規範。這趨勢對傳統 IT 巨劈而言無疑頗為尷尬,畢竟這些巨劈雖然基石穩固,但亦因組織龐大而且有一定市場地位,轉型的靈活性反而難及互聯網原生的科技公司如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在轉型洪流下未免略顯老化。不過每家 IT 公司都有其獨特的企業文化,與其捨棄既有優勢追趕潮流,不如確立清晰定位,以適合員工的步伐實踐轉型。
走在微軟位於美國華盛頓總部的園區,不難發現攜手提電腦流動工作的員工遍佈園區不同角落;從園區的環境以至設施,亦不難辨識出這是一家 IT 企業,然而感覺卻與後起的科技公司存在着微妙的區別。
這,大概就是企業文化潛移默化所蘊釀出來的獨特氛圍,同時亦呼應 CEO Satya Nadella 的理念 ── 2014 年接替 Steve Ballmer 出任微軟 CEO 的 Satya 就曾對有意加入微軟的年輕人說,加入微軟並不會讓他們看起來型格,因他們的工作是令其他人變得型格(You join here, not to be cool, but to make others cool)。
▲微軟早已跳出「軟件企業」的框框,美國總部園區內更設有器材完備的工場供員工試驗各式各樣的硬件製作。
▲微軟環球企業傳訊團隊總經理 Yunsun Wee 見證兩代 CEO 交替的企業文化轉變。
傾覆微軟「狼性文化」
CEO 可說是一家企業的靈魂,無論對企業文化、政策方針以至企業形象均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正如提及 Facebook,總會令人立時聯想到 Mark Zuckerberg;而 Elon Musk 則是 Tesla 和 SpaceX 的臉孔。然而提及微軟,不少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微軟之父 Bill Gates,又或是因強勢作風以及營收增長奠定其地位的繼任者 Steven Ballmer;對比兩位前任,Satya 似乎低調得多,然而是次走訪微軟總部,員工無不稱頌 Satya 對改革企業文化的影響力,一手傾覆微軟過去的「狼性文化」,致力推行多元與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加入微軟近 8 年的環球企業傳訊團隊總經理 Yunsun Wee,正好見證了 CEO 交替前後的轉變。
「8 年前的微軟強調的是個人績效、個人的工作表現;然而當一群精英聚集起來時,每個人都極力爭取表現自己,結果孤島效應反而令作為一個整體的公司停滯不前。如今的微軟更多的是從團隊、從企業的角度去看問題。Satya 相當著重 Growth Mindset (成長思維)和 One Microsoft 的願景,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新企業文化更重視退後一步聆聽和學習,強調學無止境。」Yunsun 笑指:「我們並非無所不知的萬事通(know-it-all),而是無所不學(learn-it-all)的一群。」
▲人稱「Surface 之父」的微軟產品總監 Panos Panay 分享其產品開發團隊的設計文化與願景,深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 微軟的(硬件)產品開發團隊每人都有一個這樣的黑色小盒子(little black box),除可抄寫各人對設計文化的思考和討論,更不時提醒他們公司的願景。
Surface 設計背後的小黑盒
微軟從前的「狼性文化」推崇一枝獨秀的精英制,容不下犯錯的空間;然而 Satya 卻更傾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相信迅速自挫敗中站起來且做得更好(Fail Fast, Do Better)。在他的薰陶下,微軟產品總監 Panos Panay 亦將這個嶄新文化融入到團隊的產品開發之中。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這亦是為何 Satya一直強調成長思維和學習態度。產品開發的過程當中,無法保證所有決策都是正確或完美的,若早晚要犯錯,倒不如快點失敗,然後把過失丟諸腦後往前看,做出成績來。」Panos 和 Satya 英雄所見略同,一致認為一個好的產品必須以人為本。
Panos 強調,要創造一件好的產品,不單是設計、概念和技術元素,背後更需要強大的企業文化支撐。他透露,團隊成員都會隨身攜帶一個黑色小盒子(little black box),盒子裡匯聚了他們對文化的思考和討論,更不時思考如何將文化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
所謂的以人為本就是從用家的需要出發,舉例說,我的女兒最近習琴,但重點不是鋼琴的音質如何,而是我的女兒能夠利用這台鋼琴譜出甚麼樣的創作。同理,我們設計 Surface 的目標是要迎合用家所需,而非叫用家去適應我們的新產品。
推己及人首重多元與共融
多元與共融(Diversity and Inclusion)是微軟相當重視的核心價值,而該政策背後最大的推手正是 Satya。
由於 Satya 的兒子患有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並且飽受視障之苦,因此開發無障礙技術對 Satya 而言意義格外深刻。不過重點開發無障礙技術並非單純出於個人感性,背後更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商機。
事實上,全球患有功能性障礙的人口約達 10 億之多,惟其中僅十分之一能成功獲取所需的科技工具以協助日常溝通和爭取更好的教育就業機會。微軟若能把技術普惠性(Accessibility)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除對永久性功能喪失的用家來說是一大佳音,從業務發展角度而言亦有助開拓可觀的新市場。
這一切,始於數年前微軟內部的一場 Hackathon 創意開發大賽。
當時一位微軟工程師因家人患有閱讀功能障礙症(Dyslexia),於是在 Hackathon 上提出挑戰,邀請大家為閱讀功能障礙症患者開發工具以協助他們學習。由於在患者眼中,書本上的字母會自行跳動和重新排列,造成閱讀障礙令學習變得困難,團隊因而研究出原來只須透過行列顏色標出(highlight)、轉換灰色系的背景、放大字體等功能,即可幫助患者更容易解讀文字。後來,這工具更被廣泛應用到其他工作如校對電郵之上。另微軟亦推出 Read Aloud 應用程式,讓視障用戶下載到智能手機,透過其朗讀功能「聽」文字。
當然,語音文字轉換技術並非甚麼新鮮事,Amazon 早於 2010 年推出的 Kindle Keyboard 已內置 Text-to-Speech 功能,能清晰朗讀電子書。不過據微軟首席技術普惠官 Meghan Lawrence 指出,Read Aloud 採用了沉浸式閱讀功能,能把細枝末節的文字刪除;同時可按用家需要轉換背景色系,或是按字節、音節把單詞分開,根據詞性標色:藍色代表名詞、紅色伐表動詞、綠色代表形容詞等,令閱讀功能障礙症患者閱讀起來更輕鬆更容易集中。
據統計顯示,微軟這類共融小工具每月使用人數高達 1600 萬,可見市場有相當潛力。目前,微軟正推行一個為期 5 年,投放達 2500 萬美金的項目「普惠性人工智能(AI for Accessibility)」,旨在幫助那些開發普惠技術的人才,鼓勵他們為功能性殘障用家開發更實用的智能科技。至於這項目能否為微軟在競爭激列的 AI 領域爭一席位,則還須拭目以待。
▲Seeing AI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專門針對視障人士日常生活上的不便而開發,可以聲控操作手機掃描並辨認產品條碼,現場實測可成功區別輕怡可樂和原味可樂,有助視障人士購物更便利。
• 不想錯過新科技 ? 請 Follow unwire.hk FB 專頁http://facebook.com/unwirehk/• 要入手生活科技潮物 即上 unwire store https://store.unwire.hk/
The post 不一樣的企業轉型:從「狼性文化」走向多元共融 appeared first on 香港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