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日打機打通宵、做嘢都「心掛掛」打機,可能患有心理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在五月舉辦的 72 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將打機上癮正式命名為「遊戲失調症」,各國更需在 2020 年前討論治療及預防方法。不過到底怎樣才算打機上癮呢?
根據世衛指引,「遊戲失調症」的患者會有以下三點特徵:
1.對遊戲缺乏自制力,包括遊戲時間、頻率、強度等。
2.將遊戲放在生命最重要的位置,凌駕於日常生活。
3.即使對工作、學習、家庭、社交等產生負面影響,仍持續甚至更加沉迷。
以上三點全中並持續一年就很大機會患上「遊戲失調症」。「遊戲失調症」跟賭癮一樣,會令患者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而且會不能自拔。如果大家覺得以上特徵不夠具體,精神科專科傅子健醫生亦提出三個問題讓讀者自我測試。
1.有沒有為了打遊戲,放棄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例如工作或上學。
2.會因為打遊戲而情緒大變 ( 發脾氣或焦躁不安 ) 嗎?
3.曾經聽過身邊的人說你過度沈迷打遊戲嗎?
醫生指如果中了其中兩個,經常發生並已持續了一段時間,更影響工作、家庭、社交等,就很有可能打機上癮啦。
▲精神科傅子健醫生。
打機上癮跟其他情緒問題有關連?
打機上癮的患者有可能同時受其他情緒問題困擾。醫生指部分患者因天生內向,社交能力不強,在遊戲世界內較易得到滿足感,於是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際,形成惡性循環。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能因工作、感情、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選擇利用打機來逃避現實。所以在治療遊戲失調時不能「一刀切」,強迫患者戒甩機癮就當作解決問題,必需了解根本問題。
遊戲文化滲透率高+影響大
許多事情都會上癮,為何世衛特別為打機上癮重新命名?「近幾年遊戲機愈嚟愈普及,手機每個人都可以放係手袋,隨時隨地攞出嚟玩。去到一個咁嘅地步,滲透率咁高,其實好多人都好難去控制或者根本好易得到呢樣野。」醫生指最大原因就是近年遊戲文化愈來愈普及,除了電腦遊戲外,手機遊戲及家用遊戲主機的玩家亦不斷上升。而大部分上癮患者年齡介乎十多歲至三十歲,當中不乏求學中的青少年。世衛可能留意到此疾病滲透率高加上影響大,醫學上的定義已經追不上患者增長速度,才正式為打機上癮命名,希望各界能正視這個問題。
▲除了傳統的電腦遊戲,玩手機或家用遊戲主機的人也不斷上升。
電競選手風險高?
而近年急速發展的電競業很常被外界冠上鼓勵青少年長時間打機,電競選手風光的外表及人氣也吸引不少青少年視他們為目標。不過,傳說對決前職業電競選手 Missing 則提醒大家,職業選手並不是如外界想像一樣。「職業選手打嘅時間反而冇我當初做業餘咁多,比較多係檢討同埋隊友溝通。」跟普通玩家不同,職業選手在一場遊戲完結後,會花大量時間檢討對戰策略及團隊溝通。而且,很多職業隊會有專業人士看顧選手們的身心狀態,例如 Missing 曾經所屬的 ahq 就有醫師,每天更會帶領選手們做早操。
對於外界的質疑,Missing 就這樣回應:「其實冇話公唔公平,每一樣野都適可而止啦。好多人話打機上癮係一件壞事,其實任何嘢上癮都係壞事,最重要都係適可而止。究竟你想落幾多力係到,究竟你之後發展想點,去衡量番自己嘅時間,確保自己唔係上癮。」
▲傳說對決隊伍 ahq 前選手 Missing 稱一般玩家比職業選手有更高上癮風險。
長者打機有益處
說到這裡,打機好像是一個壞習慣,不過我們在街訪中找到許多熱愛遊戲的機迷並不認同。各人都試過打機打到通宵達旦,但他們亦認為打機也有不少好處。他們稱遊戲能增進友誼,也能放鬆身心。傅醫生更指出有研究顯示,進行局部麻醉手術時讓患者打機,可以減少麻醉葉用量,長者打機亦可以降低患腦退化的風險。這亦可以解釋為甚麼會有人透過打機自我麻醉,忘卻生活的痛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機迷們記得適可而止,以免本是用來放鬆的遊戲變成疾病啊!
▲機迷們表示打機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在遊戲中找到滿足感。這位女機迷 Bella 更表示自己在暑假時會每天都花大量時間打機。
▲有研究指長者適量打機,有助降低患腦退化的風險。
The post 世衛將打機上癮列為精神病? 醫生、電競選手怎麼看 appeared first on 香港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