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Hong Kong ICT Awards)」是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每年一度的盛事,各項頒獎典禮已圓滿結束,Unwire最近訪問了今屆各大獎和部份金/銀獎的得主,整合成一系列的專訪報導,讓他們與讀者分享心路歷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對資訊科技潮流和和初創發展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今次為大家追訪了「智慧出行獎」以及「智慧市民獎」兩個獎項的得主。
智慧出行獎
今屆的「智慧出行獎」續由香港貨品編碼協會籌辦,其中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及智慧旅行三大組別,旨在鼓勵開發有利智慧出行發展的方案,希望集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流動應用程式之大成,便利訪客和居民,促進香港作為智慧城市的發展。協會指出,智慧出行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慧城市應該四通八達,以市民的便利為依歸,讓訪客和居民都能輕易連接,人群和貨物的流動皆可暢行無阻。
智慧出行大獎
物聯網強化飛行區管理系統 — 整合多個源頭數據 提供人工智能預測分析協助管理
▲ 香港機場管理局、香港中文大學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的網際物流研究中心及啟悟三方合作開發新一代管理系統。
除了航班升降之外,香港國際機場還需要處理在降落與起飛之間的航班管理工作,包括行李及航餐處理等等,對乘客的出行體驗有很大影響。由香港機場管理局、香港中文大學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的網際物流研究中心、及啟悟三方面合作研發的「物聯網強化飛行區管理系統」,整合企業系統及物聯網在內的不同數據,作為雲端服務平台,為香港國際機場提供描述性及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預測性分析,實時強化營運的透明度。
▲ 系統可更清晰顯示目前機場的營運狀態。
中文大學網際物流分析中心解決方案分析員鄭廣文指,有超過五千部汽車及過萬件不同種類的工具在香港國際機場進行不同的工作來維持機場運作,因此有效率的管理非常重要。「物聯網強化飛行區管理系統」透過物聯網(IoT)裝置和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來收集位置資訊,透過穩定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結合地圖顯示,以清晰的方式顯示停機坪上所有航班和設備的狀態,其管理控制面板亦可以按需求整合航班及地面設施的數據,方便分析航班到達及各項設施的使用狀況,使航班得以暢順安排。「物聯網強化飛行區管理系統」可以提供描述性和預測性的分析,前者用於監控目前操作狀況,後者則可以提示異常情況,系統可配合兩個分析模式,確保相關人員可以在正常和突發的情況下,迅速作出相應的決策和補救措施,調配資源和人手,減低航班延誤情況。
▲ 香港國際機場流量龐大,需要有效的方式進行資源調配。
啟悟首席建築師梁振業表示,未來希望可以令系統變得更全面。這系統除了對於管理機場物流有很大幫助外,對於旅客而言,最可以感受到的變化是行李運送服務等待時間方面的改善。
智慧出行 (智慧交通) 金獎
在道路工程使用智能機器臂系統放置和收回交通圓筒和危險警告燈的原型— 進行道路工程時減低工程人員面對的風險,從而加強保障他們的安全
▲ 研發團隊表示外國相關裝備無法完全達到香港的要求,因此研發一套適合本地的系統。
香港是一個車流量非常高的城市,由於道路使用率高,很多維修都需要在深夜進行,而這些時侯的環境都比較黑,車速亦比較快,司機亦有機會感到疲倦,工人因而面對的風險相對較高。有見及此,路政署積極推動研究用創新智能機械臂技術去取替人手處理這項風險相對較高的工作,並成功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研發了全球首部採用鏡頭、雷達感應器和機械臂等裝置,能認知四周環境的「在道路工程使用智能機器臂系統放置和收回交通圓筒和危險警告燈的原型」,又名為「RoadBot 1」的智能機械臂系統。
▲工程團隊於「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頒獎禮上合照。
該智能機械臂系統在「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中國代表團發明和創新優秀獎及評判特別嘉許金獎,亦在香港奪得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出行 (智慧交通) 金獎。
路政署總工程師(研究拓展)熊國泉先生表示,路政署一直將工程人員的安全放在首位,雖然該署已在2018年更新了道路工程工作守則,加強對工程人員的防護要求,但人為錯誤導致車輛撞入施工範圍的意外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因此,他們努力研究,希望應用自動化科技在道路工程上,透過代替人手,減低工程人員面對的風險。起初,他們打算在海外引進有關設備,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在香港應用。但他們發現外國的相關裝備無法完全達到香港的要求,例如無法在交通圓筒上設置危險警告燈及處理在高速公路上使用體積較大的和較重的交通圓筒,因此他們決定與生產力促進局共同研發一套適合香港情況的智能機械臂系統。
▲ 交通圓筒的材質和形狀獨特,透過系統精密計算才能控制機械臂準確做到收放動作。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汽車及電子部總經理潘志健博士表示,由於放置在道路上的交通圓筒有其標準,重量達至6-7公斤的錐體設計很難由機械臂掌控,因此花了不少時間設計機械臂的前鉗。由於沒有現成產品,他們透過立體打印技術製作大量原型測試,最後找出最合適的設計。熊國泉工程師解釋,系統使用車載電腦加上感應器運作,可以自動識別路面標記和交通圓筒位置,計算距離和移動方式,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計算出最有效率的移動和擺放路線。
▲ 系統可以自動識別路面標誌和偵測圓筒距離自行運算路徑。
潘志健博士指出,這個原型設計具有感應功能,可以在擺放交通圓筒之外處理更多工作,例如擺放臨時警告標誌,甚至為道路兩旁凊除雜草等,進一步減少需要以人手處理風險較高的工作,以保障工程人員的安全,研究團隊會繼續努力研究其他可行方案。
智慧市民獎
今屆「智慧市民獎」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籌辦,包括有智慧教育及學習、智慧樂齡以及智慧共融三個組別,旨在表揚社會各界致力發展創新資訊科技產品,投入資訊科技於服務中,務求推動弱勢社群參與及促進資訊科技社會發展的權利,並表揚各資訊科技創新項目,回應老齡化社會面臨的挑戰,亦希望可以藉此推動資訊科技在教育的應用,讓所有年齡、社經背景的人,均能接受教育以及免被邊緣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眾多的參賽項目所展示的方案都因應市民不同的需要度身訂造,而且目標明確,令人讚嘆,期待這些參賽項目為未來帶來無窮無盡的改變。
智慧市民大獎
「與別不同」遊戲工作室 — 善用專業遊戲製作模式 發揮SEN(特殊學習需要)年青人的特殊天賦
▲團隊因材施教,確保每個成員的長處都得以拔尖補底,彼此配合。
「與別不同」遊戲工作室 (iCare Creator)是一個推動弱勢社群投身資訊科技行列的職前培育計劃,採用「職涯規劃」培育方式,讓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家庭參與創作益智教育類功能遊戲及商業宣傳動畫,從中傳遞積極正面的工作態度及社會價值觀,並於iCare社會企業內提供工作實習崗位,實際發揮技能。這個遊戲工作室特地引入專業遊戲公司的實際運作模式,因材施教,按照個別SEN學童的潛能,進行不同遊戲製作團隊的崗位培訓,其中包括遊戲策劃、資料搜集、宣傳營運、美術設計及動畫製作等,並教導他們理解分工合作及團隊精神的關聯及其重要性。
▲ 工作室參照專業遊戲製作團隊模式,令成員可以感受實際的行業運作。
聯合創辦人朴陶表示,她與丈夫在創辦智研德育有限公司之前,已經經營了接近20年商業遊戲公司,在經營期間發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出於父母不理解子女沉醉於玩手機遊戲的原因,及缺乏有效溝通所引起。她在過去10年營運社企遊戲公司的經驗,擺脫「遊戲成癮」的其中一個有效方式,就是讓孩子以專業和認真的態度去親自製作自己一手策劃及宣傳推廣的小遊戲。孩子可以從中學會規則、合作和互動,知道遊戲設計及宣傳技巧的原理,明白之後便不會再被人牽着鼻子走。
▲ 有SEN的年青人經常被負面標籤,但其實各人都有潛能等待發掘。
朴陶解釋,SEN年青人的「專注力」及「執行力」的確相對較弱,有些更同時患有過度活躍症,因此,需要先處理的,是按個別成員的性格評估進行職能編組,令他們能在非常難於專注的「工作」時間內,順利與各自團隊合作完成一整套應用程式或小遊戲的製作。
▲透過iCare的親子合作活動改善家庭關係。
iCare亦肩負起社工角色,他們的青少年親子班加入了職涯規劃元素,在培養SEN年青人的團體合作和工作態度之餘,引導家長認識如何與子女建立互信及有效溝通。另一位聯合創辦人施德利表示,未來希望開拓亞太區及與當地的華人合作,推動國際上更多有心人,一起藉著資訊科技,提倡傷健共融。因此,他們將會參與更多國家級及國際性的ICT比賽,向世界級的精英挑戰。目前,他們已經在廣州正式設立了第一個iCare軟硬體研發基地,亦初步瞭解在馬來西亞設立第二個研發基地及與跨境夥伴合作的可能性。
智慧市民(智慧共融)銀獎
復康V力量 — VR 虛擬實境平台 度身訂做配合復康訓練需要
▲ 東華三院利用 虛擬實境平台改善復康訓練服務。
東華三院的「復康 V 力量」計劃採用了虛擬實境 (VR)平台,配合度身訂造的遊戲控制器、提供包括肌能、認知、情緒、社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遊戲內容,提升殘疾人士的生活體驗、加強復康訓練及治療效果,並推廣社會共融及復康科技的發展。東華三院表示,這個計劃自2018年5月至今約有3000名人次使用過,90%參加者參與活動時表現開心,亦有50%參加者於理解及感知能力方面有改善。
▲位於室內的VR體驗打破人手和天氣限制。
東華三院表示,他們曾經提供360度VR裝置給殘疾人士體驗試玩的時候,他們對於親歷其境的VR裝置反應正面。他們認為這個技術可以讓殘疾人士開闊眼界,用於日常訓練的話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例如讓運動訓練更加生動有趣,而且可以移師到室內全天候運作,減少因天氣和人手方面的限制,節省時間之餘,可以增加訓練次數,為殘疾人士帶來更好的輔助治療及更多的訓練選擇。
▲ 度身定造的應用讓殘疾人士可以輕鬆上手。
在開發過程中,發現市面上現成的VR產品於手眼協調能力的要求較高、視覺上又刺激太多,未必適合殘疾人士使用,因此,他們自行開發去配合殘疾人士的特別需要,平衡了活動的挑戰性和難度,對操控方面進行了特別設計,亦對產品進行了充足的測試。經過改善之後,反應普遍正面,智障、肢體殘障人士及長者都可以跟隨指示進行活動。未來他們將會繼續更新系統,加入更多新元素之餘,亦打算將這個計劃加入更多STEM的內容,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學習開發VR應用,同時宣揚共融信念,讓學生可以與殘疾人士互相認識、減少隔膜。
The post 2019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得獎專訪 (四) appeared first on 香港 UNWIRE.HK 玩生活.樂科技.